“卡奴”有多远:银行卡消费亟需防范信用卡诱惑

发布:追蝶   时间:2006-10-5   阅读:1074  

来源:得利吧 www.deli8.com

“卡奴”在内地尚无生存空间

  “到目前为止,金融监管部门对各商业银行信用卡透支额度的最高上限没有变,仍旧是5万元。”中国银监会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尽管坊间和银行业界要求取消银行卡透支额度上限的呼声强烈,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也有望近期出台,有消息说,新的《条例》在信用卡授信额度方面,将取消透支上限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规定,由银行视自身风险状况和持卡人具体情况决定。但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仍然是监管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尤其是近期中国台湾地区出现的“卡奴”现象,给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银行业基于利益考虑而萌发的盲目冲动肯定会遭遇到监管部门的打击。

  “卡奴”离我们有多远

  由于银行业的过度扩张和信用卡办理条件的宽松,中国的台湾地区目前出现了一大批“卡奴”。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定义为卡奴,去年这一数字为40万,如今已经升至70万。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上百万的债务,有些是因为消费冲动,物欲过高;还有些是因为创业失败,错误投资。

  据了解,已经有在野党提出解决方案,修订“银行法”,限定银行信用卡、现金卡的复利率,使目前动辄20%的信用卡复利率降至12%左右,以降息方式缓解卡奴还债压力,但台湾主管部门以尊重市场机制为由没有采纳。

  当然,台湾地区的“卡奴”现象也给内地的金融监管部门提了个醒。据央行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9月,我国银行卡发卡机构达190多家,国内银行卡发卡总量从2001年底的3.8亿张,增加到目前的9亿张。国内持卡消费金额从2001年的1280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近6000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2005年,迅速扩展的信用卡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各大银行零售信贷中增长最快的业务。预计到2008年,全国大中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例将达到30%左右。

  随着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信用卡的门槛越来越低,促销手段五花八门。目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都有免第一年年费或第一年刷卡次数超过3-6次,免第二年年费的活动,甚至有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而推出了“信用卡年费120%增值返还”的策略。

  在透支额度上,虽然监管部门5万元上限的底线没有取消,但在实际操作中,已被很多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突破。很多银行都提出了“5万+n”的授信承诺。最为“贵族化”的中银长城国际白金卡,其授信额度高达10万美元,远远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上限。

  与台湾的“卡奴”相对应,内地也有一个阶层在快速的成长中,他们的名字叫“负翁”。一项针对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贷款买车、买房、买家电、买衣服,信用卡透支消费正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

  据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8%的购房人将月供控制在家庭收入的20%,而月供占家庭月收入50%以上的,超过了30%;甚至有超过8%的人,月供超过了家庭月收入的70%。

  “负翁”须防信用卡消费冲动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生代一族中的“负翁”会愈来愈多,甚至会呈现出几何增长的态势。专家们认为,现在正是国内经济转型并轨时期,也是年轻人消费欲望、投资欲望最为强烈的时候,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期,投资有成功和失败,负债消费同样也有风险,因此会出现许多巨商富子,也会出现更多的“负翁”

  专家指出,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但过度负债不仅利息将会成为负担,而且也是个人走向破产的“祸首”。对于消费者和个人投资者来说,要使自己不成为“负翁”一族,一方面,要避免超出个人支付能力的过度消费,因为过度消费虽说不能直接导致破产,但却是破产的祸根。过度消费是难以积累丰厚的个人资产的,一旦自己在经济上出现风吹草动,就有可能陷入破产的泥潭;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风险与收益是投资的双生子,在收获投资收益时,也不要忘了风险是与之时刻相伴的,尤其是要注意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高透支就意味着高风险。对此,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说,高透支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客户,在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银行应该有能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台湾地区的“卡奴”现象是银行业过度竞争和主管当局过度宽松的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今后内地即使取消了透支的上限,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对授信严加审查。据了解,银监会在去年的10月份新成立了业务创新协作部,其职责就是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后王尧基认为,在银行卡消费过程中,有三大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降低办卡门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银行可以从消费额向商家提取手续费),刺激金融消费业绩,不太注意考察申请人的信用记录和偿还能力,不要担保,放松审查,是急功近利的行为。这对于一些收入不稳定的人员(包括没有固定收入的青少年和在校生等),就有了相当大的隐患;二是刺激消费和高额利息。

  银行经常会推出大量的鼓励消费的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积分奖励计划,一些年轻人在这样的诱惑之下容易造成过度消费,非必要支出大量增加,造成了潜在风险;三是未启动信用破产机制。

  当透支额达到一定限度、超过免息期一定时间内未还款时,按照西方国家的惯例,就会让持卡人申请破产。因为没有破产机制,很多银行为了收回债务,就会委托社会公司来处理,这些公司往往会使用一些暴力手段,这样就容易把问题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