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之辩证看法——细节不决定成败
发布:追蝶
时间:2006-8-11
阅读:1811
2004年,市面上流行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据说卖了几十万册,很有影响力。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不管这本书内容写的是什么,任何人也不能承认细节决定成败,因为任何决定成败的地方都是关键,而不是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特别举了上海地铁建设一号线与二号线区别的例子。书中说: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的细节是什么呢?这里仅举两例。
一是三级台阶的作用。作者说: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次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了地铁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凡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二号线地铁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作者说: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按作者举的这两个例子讲,一个属于防洪问题,一个归于通风问题,都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怎么能讲这些是细节呢?从表面上看,德国人设计了三级台阶,而实质上设计师是由此解决地铁线的一般防洪问题,德国设计师解决的是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中方设计师在设计二号线时,没有对防洪措施给予最基础的安排,任洪水灌下去再启动排水设备,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即没有抓住不让水下去这个关键,而不是在细节上忽略了什么。而能不能抓住关键,这不仅是一个工作态度认真还是不认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表现设计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问题。第二个例子也是表现同样的问题,即设计者未能抓住通风的关键,对大系统的排风缺乏认识,明显的是工作能力和水平低的表现,而不是无关紧要的忽视。地铁建设与地面交通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防洪排水与通风送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应将此问题的解决界定为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海地铁二号线设计者应受到处分,而不能说他们仅仅是细节问题未能处理好。如果只将这两个例子归为细节问题,那作者是对二号线的设计者责备呢,还是开脱。如果说是开脱, 那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而要说是责备,那又怎能是一个细节就可以解释的呢?无疑,作者在此用错了一个词,错将关键当细节了。
因而,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广泛传播之下,我们有必要提醒企业管理人士注意,在工作之中,不能将关键之事视为细节,更不能使自己一头扎在工作的细节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名头脑清楚的企业管理者,在对待细节与关键的关系上,必须切记以下3点。
1、抓工作一定要抓关键
在企业做事,每天都有很多要处理的工作,对此必须要抓住关键。只要能够抓住关键问题,并且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基本胜任的。至于细节方面出点问题,那可能是难免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为此付出加倍的精力。防止细节出问题要靠经验积累与习惯的培养。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随着经验的丰富与习惯的养成,许多细节问题都可以做到处理得非常好。而工作的重心并不是细节,应必然是关键点。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能力发现关键点,有能力解决好关键问题。
2、要自觉地向优秀者学习
现实之中,人分三、六、九等,每一个人似乎都不能不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于比自己更优秀的同行,除了妒忌,还要学习。学习使人进步,学习才能缩小距离,不学习的后果是使自己永远落后。对上海地铁二号线的设计者来说,不能说自己没有注意到若干细节的处理,而只能说自己的水平与德国同行相比差了一大截,因为自己实质上是忽略了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要正确地认识教训
事情发生了,像上海地铁二号线那样,被水灌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必须认真地吸取教训,以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问题在于,认识教训也不能有误。若说这一次是没有注意细节,那么下一次一头扎在细节里,可能犯的错误更大。必须记住:细节不决定成败,凡决定成败的地方都是关键。
原文载于钱津主编:《企业文化沙龙》丛书(一)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版